陈敏,原开滦林西医院院长、开滦总医院副院长、开滦卫生处处长,开滦总医师,解放后任唐山市第二医院副院长、唐山工人医院副院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陈敏祖籍为河北省滦县,1916年生于北京。其父陈在新博士系北京燕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我国著名数学大师。陈敏自幼聪颖好学,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为同窗和挚友。1942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与友人一起开设北京道济医院并任住院医师,1945年应邀到当时的北平医院(现北京医院)担任住院总医师和外科医师,并师从于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当代著名骨科专家魏甫雷专修骨伤技术。1947年,受魏甫雷的推荐和邀请,陈敏又从北京来到唐山开滦医院。
开滦医院是1892年建立的煤矿医院,是中国建院最早的十所医院之一,早在1909年医院就有了中国第一台X光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关闭,一大批协和医院的专家骨干来到开滦医院,这批专家有:原协和医院副院长林宗阳,著名医学专家贾世清、内分泌专家朱宪彝、放射学专家汪绍训、眼科专家梁绍造等,医学博士就有20余人,他们医疗服务对象不仅为开滦煤矿矿工,同时也包括“京奉铁路”沿线的各界群众,所以当时的开滦医院在华北地区享有“京东小协和”之称。开滦煤矿建于1878年,到今天(2008年)已有130年的建矿历史。过去的矿工俗称“窑工”,他们常年工作在“六块石头夹一块肉”的恶劣环境中,矿工们伤胳膊断腿是常有的事。陈敏来到开滦医院后,就从事主持矿山伤工抢救和骨外科临床治疗工作。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刻苦认真;对患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经常深入井下一线抢救伤员。每当有患者或伤工到了医院,在他的主持下,都是争分夺秒,快速组织抢救。靠他娴熟精湛的骨外科技术,在其他同志的配合下成功抢救了无数患者和伤工的生命,为数不清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解放后他被任命为开滦林西医院院长。1951年,美国出兵侵略朝鲜,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开滦组织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他被任命为队长。他不顾个人安危,率领汪俊棠、李宝奎等十几名同志奔赴战争后方医院。到了朝鲜,他们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抗美援朝第一大队,作为大队长的他带领全体医疗队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抢救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伤员,为打败侵略者和中朝人民友谊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美援朝回来后,陈敏到开滦医院担任副院长、总医师和卫生处处长职务。他每天不仅忙于医学临床和救治伤员工作,还为天津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优秀骨科人才,并经常应邀到国内大医院为重大疑难疾病会诊治疗和抢救伤员工作,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医德深得卫生界同仁和广大群众的交口赞誉,有中国卫生界“八大金刚”之称,就连在开滦医院工作的英国医生也对他非常敬佩。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几十篇关于断指再植、脊柱骨折、膝关节损伤、股骨牵引等方面的论文著作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和出版,同时还出席国内外各种卫生工作会议及学术交流,参与制定了全国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等,为中国骨科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后,陈敏相继担任唐山工人医院、唐山骨科医院技术院长,唐山民盟副主委、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唐山分会会长,唐山友好协会副会长等,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十年浩劫,陈敏同志身心受到严重打击和摧残,但他始终不渝的坚持为患者服务。1976年唐山大地震,无情地夺去了他和爱妻冯海莲(民国政府代总统冯国璋之孙女)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