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为李鸿章:骡马牵拉的“铁路”

2014-07-31

1878年,李鸿章得到朝廷的批准,筹建了开平矿务局。这座大型新式采煤企业,位于直隶省唐山开平镇。李鸿章任命唐廷枢为总办。三年之后,矿务局投产,雇工三千多人,产煤量逐年大幅攀升,主要运往天津、牛庄、烟台、上海等地。然而,运输工具极其落后,主要依赖牲口车和轮船,效率低,成本高,难以与进口的洋煤竞争。

   为了改善运输条件,李鸿章奏请朝廷,希望在唐山至芦台之间修筑一条运煤铁路。西太后以为,铁路筑在矿山之中,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就批准了。没想到,准奏的消息刚传开,反对的奏章就纷沓至来。西太后修铁路的决心本来就不坚定,扛不住如潮的反对声,很快又收回成命。

   修铁路被叫停,无奈的唐廷枢只得另想办法,他决定在矿区和芦台之间开凿一条运河。运河从芦台一直挖到胥各庄,长达三十五公里。可是,到了胥各庄,唐廷枢傻眼了,因为从胥各庄到唐山这一段,山高坡陡,根本没有挖掘运河的可能。在反复思量之后,李鸿章和唐廷枢决定在唐山矿区和胥各庄之间修一条“快车路”。李鸿章上奏朝廷,只说是修“马路”,西太后勉强准奏。

   李鸿章修筑的不是马路,而是一条真正的铁路。他聘请英国人作为总工程师,修路基,铺枕木,架设钢轨,费时五个月,建成了一条长约十公里的铁路。低调的李鸿章只敢使用动力极小的小机车作为火车头。然而,当唐胥铁路上响起火车的轰隆声时,朝廷的反对者们还是炸开了锅,有人甚至声称,火车运行的巨大响声会惊动大清的皇陵。可事实上,坐落在马兰峪的皇陵距离唐胥铁路有近百公里。搬出这样的理由,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可在当时,这着实吓坏了李鸿章。

   在清廷的反对下,滑稽的一幕终于上演:骡马牵引着运煤大车,晃晃悠悠地行驶在钢轨之间,唐胥铁路真的成了“马路”。直到清朝与法国因越南主权问题而交恶,战事已经不可避免,清廷的兵工厂、轮船、军舰等急需用煤。为了备战,需要加快运煤的速度。清廷这才准许使用机车作为火车头。李鸿章立即向英国购买了两台蒸汽机车,唐胥铁路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

   为了庆祝唐胥铁路通车,唐廷枢特意张罗了一个典礼。不过,出席通车典礼的李鸿章却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清廷再次否决了他的修路计划。此时的李鸿章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孱弱的大清多做些实事。可是,他越来越感觉到举步维艰。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守旧派造谣生非,他必须左右逢源、小心翼翼,哪怕自己已经是权倾朝野的重臣。李鸿章一直希望在天津和通州之间修筑一条铁路。通州紧挨着京城,修好了铁路,运兵快捷,对京城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庚子年,西太后在顽固守旧派的撺掇下,支持义和拳民的“扶清灭洋”运动,清帝国不宣而战,杀洋人、杀教民、毁电杆、扒铁路、烧火车、攻击使馆……惹怒了列强,于是八国联军进京,清军溃败,西太后仓皇奔逃。李鸿章再次被清廷搬出来收拾残局,签下了所谓“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一世功名尽毁。悲愤交加的李鸿章呕血不起,不久在贤良寺悲凉地死去。

   也许,唯一值得李鸿章欣慰的是,在他去世之后,两宫是坐着真正的火车从西安“回銮”京城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