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少舫,女(1934年9月— 2007年9月23日),艺名段田玲。生于北京顺义县杨镇公社辛庄户村。评书、西河大鼓长篇书艺术家。8岁随父亲段荣华学艺,14岁拜师肖庆文学唱西河大鼓。曾任唐山市曲艺团编导室主任、唐山市艺术研究所二级编剧、河北省曲协副主席、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长书教师、唐山市残联主席团委员、市路南区残联副主席。一九五九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
其父段荣华石匠出身,上世纪二十年代来唐山同合灰局做石匠手艺。后来为谋生计改行学说评书,拜师伊福宾先生。出道后一鸣惊人,成为京、津、冀及东北三省的“响档”。1942年在天津收徒李润杰,李润杰综合评书和快板的艺术特点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李派快板书,成为一代宗师。因为家庭贫困,段少舫没有读过书。她十岁那年随父回到唐山,伺候父亲说书,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空余时间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捡煤核儿。休息的空当就把从父亲那里听来的书绘声绘色地讲给小伙伴们听。到了晚上大家都去睡了,自己就在院里学着大人的样子练习功马势和刀枪架。为了维持生计段少舫几次想上台说评书帮助父亲挣钱,但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怕惹不起日本人和地痞流氓。
段少舫初进书场是伺候父亲,后来在书场当上了替补,没弹弦的她去弹,演员不舒服了她帮垫场,有时表演评书,有时说唱西河大鼓。
解放后市文化局和文联的领导同志给段少舫说情,父亲才让她登台演出,十六岁一炮走红,并带领其他演员巡演于秦皇岛、锦州各地。
唐山解放初期她已是家喻户晓的名角而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段少舫不仅书说的好,还能写书。她创作的鼓书段子《来福下书》参加了1958年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期间得到了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当时人们评价她的书目是:刻画人物惟妙惟肖,评说事理入木三分,文采出众雅俗共赏,唱念俱佳不可多得。
她演唱西河大鼓也有很高的造诣,大胆吸收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甚至皮影和评剧的唱腔,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1962年段少舫在北京演出长篇鼓书《明英烈》时,得到了时任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先生,和文学家赵树理、王尊三等同志的赞扬,并鼓励段少舫把这部独具她本人特色的《明英烈》整理成书流传于世。虽然领命回唐,但由于忙于业务演出而未及时动笔,不久又赶上文化大革命,不但本人遭受严重摧残,一些珍贵资料也都荡然无存。陶钝同志文革期间也没能逃出厄运,被关进了牛棚。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她左腿股骨骨折落下了终身残疾,虽文革之后恢复了名誉,但却失去了重登舞台的机会。段少舫时年四十四岁。
1980年陶钝同志恢复了工作重新走上了中国曲协的领导岗位,然而他不忘初衷,马上给段少舫写信,重提整理评书《明英烈》一事,令段少舫大为感动。当时她因身落残疾,靠拄双拐,行动多有不便。于是唐山文联从唐山园林局借调其子唐建文,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协助她完成整理《明英烈》的任务。
在其子唐建文的协助下,段少舫在唐山电台录制了三十集长篇评书《战滁州》,轰动一时,反响强烈。后来又录制了一百二十回《明英烈》。应曲协抽调去北京完成了长达七十余万字的长篇评书《明英烈》,定名为《朱元璋演义》于1983年在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参加香港书展,又被刘兰芳先生录制播出。之后又创作整理了《呼延庆出世》和为刘兰芳专创的《大唐侠女》等中长篇评书 。
段少舫与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等众多评书表演艺术家是同辈艺人,在业内广受赞誉,影响极大。但由于她本人处事低调,再露头角时已近垂暮之年。加之晚年从事特殊教育及社会养老等公益事业,所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她的一生有过辉煌的年华和闪光的业绩,但她不图名利,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人民不会忘记她,至少唐山人民不会忘记她。
段家的后人们已经继往开来,2013年《段氏评书》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已被其子—评书和鼓曲伴奏名家唐建文成功申报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项目,并于2015年开始收徒传艺。
其侄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段如增于2015年9月由李润杰之子李少杰及李润杰之徒张志宽、王印权、高明远等代师替父收徒,成为李派快板书的正宗传人,同时也确定了李派快板书的根在唐山。如今新的一代正在成长,新的影响在不断扩大。